古诗原文
出自宋代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译文翻译
非常像花又好像不是花,无人怜惜任凭衰零坠地。杨花离枝坠地,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娇柔的柳枝,就像思妇受尽离愁折磨的柔肠,那嫩绿的柳叶,犹如思妇的娇眼,春困未消,欲开还闭。正像那思妇梦中行万里,本想寻夫去处,却又被黄莺啼声惊唤起。
不遗憾杨花飘飞落尽,只是遗憾西园满地落红枯萎难再重缀。早晨一阵风雨,又去哪里寻找落红的踪迹?早化作一池翠萍。如果把春色姿容分三份,其中的二份化作了尘土,一份坠入流水了无踪影。细看来那全不是杨花啊,是那离人苦愁的眼泪。
注释解释
水龙吟:词牌名。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清真集》入“越调”。一百二字,前后片各四仄韵。又第九句第一字并是领格,宜用去声。结句宜用上一、下三句法,较二、二句式收得有力。
次韵:用原作之韵,并按照原作用韵次序进行创作,称为次韵。章质夫:即章楶(jié),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时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常与苏轼诗词酬唱。
从教:任凭。
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用唐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这里反用其意。思:心绪,情思。
萦:萦绕、牵念。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
困酣:困倦之极。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
“梦随”三句:用唐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落红:落花。缀:连结。
一池萍碎:苏轼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
春色:代指杨花。
创作背景
这首咏物词约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时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居黄州的第二年。
诗文赏析
苏词向以豪放著称,但也有婉约之作,这首《水龙吟》即为其中之一。它藉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复赋物”,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实为显志之笔,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诵、玩味,堪称神来之笔。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非常像花又好似不像花,无人怜惜任凭衰零坠地。
首句出手不凡已定一篇咏物宗旨: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即人与花、物与情当在“不即不离”之间。唯其“不离”方能使种种比兴想象切合本体,有迹可求。唯其“不即”,方能不囿本体,神思飞越,展开想象。这一句准确地把握了杨花那似花非花的独特风流标格。说它“非花”,它却名为“杨花”,与百花同开同落,共同装饰春光。说它“似花”,它色淡无香,形态碎小,隐身枝头,向不为人注目爱怜。次句“也无人惜从教坠”。一个“坠”字,赋杨花的飘落;一个“惜”字,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无人惜”,是说天下惜花者虽多,但惜杨花者却少,然细加品味,乃是反衬法,词人用笔之妙,正是于“无人惜”处,暗暗逗出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片雨后觅踪伏笔。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这三句是说,把它抛离在家乡路旁,细细思量仿佛又是无情,实际上则饱含深情。
这三句承上“坠”字,写杨花离枝坠地,飘落无归情状。不说“离枝”,而说“抛家”;貌似“无情”,实质“有思”。咏物至此,已见拟人端倪,也为下文花人合一张本。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三句是说,柔肠受损,娇眼迷离,想要开放,却又紧紧闭上。
这三句紧承“有思”而来,咏物而不滞于物,大胆驰骋想象,将抽象的“有思”的杨花,化作了具体而有生命的人——一位春日思妇的形象。她那寸寸柔肠受尽了离愁的痛苦折磨,她的一双娇眼因春梦缠绕而困极难开。此处明写思妇而暗赋杨花,花人合一,无疑是苏词有别于章词的一种新的艺术创造。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这数句是说,梦魂随风把心上人寻觅,却又被黄莺儿把无情叫起。
这数句妙笔天成,既摄思妇之神,又摄杨花之魂,二者正在不即不离之间。从思妇方面来说,那是由怀人不至而牵引起的一场恼人的春梦,她神魂飘扬,万里寻郎;但这里还没有到达情郎的身边,那边早已啼莺惊梦。这两句苏轼写来倍觉缠绵哀怨而又轻灵飞动。就咏物象而言,描绘杨花那种随风飘舞、欲起旋落。似去又还之状,堪称生动真切。篇首所言“似花还似非花”,正可于此境界中领会。
下阕开头“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作者在这里以落红陪衬杨花,曲笔传情地抒发了对于杨花的怜惜。继之由“晓来雨过”而问询杨花遗踪,进一步烘托出离人的春恨。“一池萍碎”即是回答“遗踪何在”的问题。
以下“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是一种想象奇妙而兼以极度夸张的手法。这里,数字的妙用传达出作者的一番惜花伤春之情。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和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高潮。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句,总收上文,既干净利索,又余味无穷。它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妙趣横生。这一情景交融的神来之笔,与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相呼应,画龙点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词的主旨,达成余音袅袅的效果。
苏轼资料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意思
文言文《蝉赋》注释译文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注释蝉:一种昆虫,又名知了,亦作“蜘蟟”。清素:指蝉体清白。潜:藏。太阴:指地。此二句言蝉体清洁,潜藏在泥土之中...
文言文《祝融峰观日出赋》注释译文_作者顾璘,其内容如下:注释1.嘉靖丁酉: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2.仲冬:农历十一月,也叫冬月。几(jī)晦:月末的意思。几,将近、接近。晦:指农...
文言文《蝉赋》鉴赏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艺文类聚》卷九十七引郭璞《蝉赞》曰:“虫之精洁,可贵惟蝉。潜蜕弃秽,饮露恒鲜。万物皆化,人胡不然?”古人以为蝉...
文言文《与人书一》注释译文_作者顾炎武,其内容如下:注释1、选自《亭林文集》卷四,作者顾炎武。2、孤陋:学问和见识浅薄。3、方;地方。4、习染:沾染上某种习气。习:沾染...
文言文《若有人分衡门之下》创作背景_作者李东阳,其内容如下:《见南轩赋》是明代诗人李东阳创作的一篇赋。此赋先以作者对陶渊明仰慕引出陶渊明的形象和志趣,接着写...
文言文《祝融峰观日出赋》赏析_作者顾璘,其内容如下:赋文开篇没有直接写日,而是从观日的祝融峰写起。祝融峰何以引起作者“何其高也”的激情赞颂。赋文为...
文言文《《看竹图》记》赏析_作者朱彝尊,其内容如下:此文选自《曝书亭集》卷六十六。这是一篇为戴苍替魏禧画的《看竹图》作的图记,写于1672年(康熙十一年)。文章从自...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相关诗句
- 古诗《题文与可墨竹·斯人定何人》 - - 苏轼 - - 《题文与可墨竹·斯人定何人》作者为宋代诗人苏轼,古诗《题文与可墨竹·斯人定何人》全文如下:斯人定何人,游戏得自在。诗鸣草圣余,兼入竹三昧。时时出木石,荒怪轶象外
- 古诗《木兰花令·高平四面开雄垒》 - - 苏轼 - - 《木兰花令·高平四面开雄垒》作者为宋代诗人苏轼,古诗《木兰花令·高平四面开雄垒》全文如下:高平四面开雄垒。三月风光初觉媚。园中桃李使君家,城上亭台游客醉。歌
- 古诗《蝶恋花·一颗樱桃樊素口》 - - 苏轼 - - 《蝶恋花·一颗樱桃樊素口》作者为宋代诗人苏轼,古诗《蝶恋花·一颗樱桃樊素口》全文如下:一颗樱桃樊素口。不爱黄金,只爱人长久。学画鸦儿犹未就。眉间已作伤春皱。
- 古诗《过岭寄子由·七年来往我何堪》 - - 苏轼 - - 《过岭寄子由·七年来往我何堪》作者为宋代诗人苏轼,古诗《过岭寄子由·七年来往我何堪》全文如下: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
- 古诗《题文与可墨竹》 - - 苏轼 - - 《题文与可墨竹》作者为宋代诗人苏轼,古诗《题文与可墨竹》全文如下:斯人定何人,游戏得自在。诗鸣草圣余,兼入竹三昧。时时出木石,荒怪轶象外。举世知珍之,赏会独予最。
- 古诗《别海南黎民表》 - - 苏轼 - - 《别海南黎民表》作者为宋代诗人苏轼,古诗《别海南黎民表》全文如下: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 古诗《定风波·雨洗娟娟嫩叶光》 - - 苏轼 - - 《定风波·雨洗娟娟嫩叶光》作者为宋代诗人苏轼,古诗《定风波·雨洗娟娟嫩叶光》全文如下: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
- 古诗《南歌子·苒苒中秋过》 - - 苏轼 - - 《南歌子·苒苒中秋过》作者为宋代诗人苏轼,古诗《南歌子·苒苒中秋过》全文如下:苒苒中秋过,萧萧两鬓华。寓身化世一尘沙。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方士三山路,渔人一
- 古诗《赠刘景文》 - - 苏轼 - - 《赠刘景文》作者为宋代诗人苏轼,古诗《赠刘景文》全文如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古诗《浣溪沙·一梦江湖费五年》 - - 苏轼 - - 《浣溪沙·一梦江湖费五年》作者为宋代诗人苏轼,古诗《浣溪沙·一梦江湖费五年》全文如下:一梦江湖费五年。归来风物故依然。相逢一醉是前缘。迁客不应常眊矂,使君为
- 古诗《失题·公子只应见画》 - - 苏轼 - - 《失题·公子只应见画》作者为宋代诗人苏轼,古诗《失题·公子只应见画》全文如下:公子只应见画,此中我独知津。写到水穷天杪,定非尘土间人。
- 古诗《题金山寺·潮随暗浪雪山倾》 - - 苏轼 - - 《题金山寺·潮随暗浪雪山倾》作者为宋代诗人苏轼,古诗《题金山寺·潮随暗浪雪山倾》全文如下: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迢迢
- 古诗《次韵王定国马上见寄》 - - 苏轼 - - 《次韵王定国马上见寄》作者为宋代诗人苏轼,古诗《次韵王定国马上见寄》全文如下:昨夜霜风入裌衣,晓来病骨更支离。疏狂似我人谁顾,坎轲怜君志未移。但恨不携桃叶女,尚
- 古诗《赠黄州官妓·东坡五载黄州住》 - - 苏轼 - - 《赠黄州官妓·东坡五载黄州住》作者为宋代诗人苏轼,古诗《赠黄州官妓·东坡五载黄州住》全文如下:东坡五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宜。却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
- 古诗《寄黎眉州·胶西高处望西川》 - - 苏轼 - - 《寄黎眉州·胶西高处望西川》作者为宋代诗人苏轼,古诗《寄黎眉州·胶西高处望西川》全文如下: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治经
- 古诗《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 - - 苏轼 - - 《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作者为宋代诗人苏轼,古诗《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全文如下: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 古诗《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 - - 苏轼 - - 《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作者为宋代诗人苏轼,古诗《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全文如下: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
- 古诗《和子由柳湖久涸忽有水开元寺山茶旧无花今岁》 - - 苏轼 - - 《和子由柳湖久涸忽有水开元寺山茶旧无花今岁》作者为宋代诗人苏轼,古诗《和子由柳湖久涸忽有水开元寺山茶旧无花今岁》全文如下:太昊祠东铁墓西,一樽曾与子同携。回
- 古诗《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 - 苏轼 - -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作者为宋代诗人苏轼,古诗《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全文如下: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 古诗《浣溪沙·一别姑苏已四年》 - - 苏轼 - - 《浣溪沙·一别姑苏已四年》作者为宋代诗人苏轼,古诗《浣溪沙·一别姑苏已四年》全文如下:一别姑苏已四年。秋风南浦送归船。画帘重见水中仙。霜鬓不须催我老,杏花依
苏轼的名句
- 门前可罗雀,感子烦屡叩 - - - 苏轼 - - - 《次韵答章传道见赠》
- 欲慰相思 - - - 苏轼 - - - 《葛延之赠龟冠》
- 我今反累君,借耕辍兹田 - - - 苏轼 - - - 《东坡·马生本穷士》
- 郁郁苍梧海上山,蓬莱方丈有无间 - - - 苏轼 - - - 《次韵陈海州书怀》
- 扬州十里最妖饶 - - - 苏轼 - - - 《鹧鸪天·笑拈红梅亸翠翘》
-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 - - 苏轼 - - - 《》
-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 - - 苏轼 - - - 《》
-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 - - 苏轼 - - - 《》
-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 - - 苏轼 - - - 《》
-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 - - 苏轼 - - - 《》
-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 - - 苏轼 - - - 《》
- 墨云拖雨过西楼。 - - - 苏轼 - - - 《》
-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 - - 苏轼 - - - 《》
-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 - - 苏轼 - - - 《》
-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 - - 苏轼 - - - 《》
- 明眸皓齿谁复见,只有丹青余泪痕。 - - - 苏轼 - - - 《》
-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 - - - 苏轼 - - - 《》
-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 - - 苏轼 - - - 《》
-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 - - 苏轼 - - - 《》
-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 - - 苏轼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