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原文
出自宋代苏轼的《陌上花三首》
游九仙山,闻里中儿歌陌上花,父老云,吴越王妃每岁春必归临安,王以书遗妃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吴人用其语为歌,含思宛转,听之凄然。而其词鄙野,为易之云。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陌上山花无数开,路人争看翠軿来。
若为留得堂堂去,且更从教缓缓回。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已作迟迟君去鲁,犹教缓缓妾还家。
译文翻译
我在游览九仙山时,听到了当地儿歌《陌上花》。乡亲们说:吴越王钱假的妻子每年春天一定回到临安,钱王派人送信给王妃说:“田间小路上鲜花盛开,你可迟些回来。”吴人将这些话编成歌儿,所含情思婉转动人,使人听了心神凄然,然而它的歌词比较粗俗、浅陋,因此给它换掉,而成以下三首诗。
田间小路上的花儿开了,蝴蝶在花丛中飞呀飞,江山还没有更改呀,往昔的主人早已更替。
经过了几度春秋,遗民已逐渐老了,出游的女子长歌着缓缓返归。
田间小路上无数花儿烂漫盛开,路上的行人争相围观那彩车驶来。
如果要留住这明艳的春花,那就暂且听从钱王的意见,不要急着返回。
生前的富贵荣华好似草尖上的露珠,死后的风流情感正如那田间小路上的春花。
钱王你已眷恋不堪地离杭降宋去了,还要教妻子不急于从陌上归家。
注释解释
九仙山:苏轼《宿九仙山》诗题下自注:“九仙谓左元放、许迈、王(俭)、谢(安)之流。”九仙山在杭州西,山上无量院相传为葛洪、许迈炼丹处。
陌:田间小路。
吴越王妃:指五代吴越王钱俶之妃。吴越王,《新五代史·吴越世家》载,宋兴,吴越王钱俶“始倾其国以事贡献。太祖皇帝时,俶尝来朝,厚礼遣还国。······太平兴国(宋太宗年号)三年,诏俶来朝,俶举族归于京师,国除”。
鄙野:粗鄙俚俗。
易之:谓变换其词(保留其调)易,更改。
昔人非:作者作此诗时,距离太平兴国三年,已近一百年当时之人自无在者。
遗民:亡国之民。垂垂:渐渐。垂垂:一作“年年”。
游女:出游陌上的女子。
軿(píng):车幔,代指贵族妇女所乘有帷幔的车子。翠:青绿色。
堂堂:公然,决然;堂堂正正。
从教:听任,任凭。
草头露:草头的露水,一会儿就干掉,比喻生前富贵不长久。
“身后”句:意为身后大家没有忘记她,为她唱《陌上花》。
迟迟:《孟子·尽心下》:“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比喻钱俶离杭州朝宋,迟迟其行,恋恋不舍。
创作背景
《陌上花三首》约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作者这时因公务在临安做了短时间的逗留,作此三诗。
诗文赏析
第一首对吴人歌《陌上花》事作了概括的叙述。首句由眼前景物写起:春天时节,陌上鲜花盛开,蝴蝶在翩翩飞舞。这迷人的春色,跟“吴越王妃每岁春必归临安”时的景象并无不同。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吴越王朝早已灭亡,吴越王妃也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了令人凄然的故事传说。故次句紧承首句,转出“江山犹是昔人非”,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已成过往的人事,两相对照,发出了“江山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概。三四两句着眼于吴人歌《陌上花》事。尽管吴越王朝!的遗民已渐渐地衰老,但游女们仍在长声歌唱《陌上花》,以寄托对王妃的追忆与悼念。这说明《陌上花》流传颇广,在吴人中有很强的生命力。
第二首写吴越王妃春归临安情景。春天来了,陌上的无数山花争奇斗艳,王妃按照惯例,乘坐富丽的翠軿,又来到了临安,吸引了过往的路人竞相观看。诗人以“山花”“翠軿”来衬托王妃的青春美貌,又以“路人争看”渲染王妃归来的盛况,透露出吴越王朝曾有的一点承平气象。三四句是设想之辞。意谓如能留得青春在,王妃即可遵从吴越王的嘱咐“缓缓而回”,尽情观赏临安旖旎的春光。“堂堂”,指青春。唐薛能诗云:“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摧人故故生。”青春,一语双关,有青春年华,也有春天之意,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云:“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结伴好还乡。”然而,无论是春天还是人的青春年华,都不可能永存长在,因而,“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之类的风流轶事也必然有终结之时。
第三首慨叹吴越王的去国降宋。头两句即以鲜明的对照说明:吴越王及其妃子生前的富贵荣华,犹如草上的露珠,很快就消失了,但其风流余韵死后仍流传于《陌上花》的民歌中。前者是短暂的,后者是长久的;帝王的富贵与吴人无关,而他们的风流轶事,由于含有普通人的情感、爱情的因素以及多少带有悲剧的色彩,故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以致通过民歌来传诵。最后两句写吴越王虽然已去国降宋,丧失了帝王之尊,却仍保留着“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惯例;可叹的是,“王妃”的身份已改变为“妾”,“路人争看翠軿来”的盛况大概不会再出现了。细品诗味,其中不无诗人的深沉感概和委婉讽喻。
这三首诗中都贯穿了“江山犹是昔人非”的历史哀思,而宛转凄然则成为作者的抒情基调。全诗虽以“吴越王妃每岁必归临安”的轶事为题材,却委宛曲折地咏叹了吴越王朝的兴亡,带有怀古咏史的性质。诗中感慨人世荣华富贵,虚名浮利的过眼云烟,皆如那草头露,陌上花,转眼即消逝凋谢不见;人们生前的一切荣华富贵,全如那清晨草头上的露水,不多久就散发消失;死后所留下的美好名声,也全如那路上的花朵,很快就会凋枯谢落。民歌原来就“含思宛转,听之凄然”,经苏轼润色创作的《陌上花》,既保留了民歌的基本内容,形式及其朴素自然的风格特质,又显得语言典雅,意味深长,诗情凄宛。诗中多用叠字,如“垂垂”,“缓缓”,“堂堂”,“迟迟”等,不仅恰切地描摹了人物的情态,且能增加节奏感和音乐美。
苏轼资料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的意思
文言文《蝉赋》注释译文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注释蝉:一种昆虫,又名知了,亦作“蜘蟟”。清素:指蝉体清白。潜:藏。太阴:指地。此二句言蝉体清洁,潜藏在泥土之中...
文言文《祝融峰观日出赋》注释译文_作者顾璘,其内容如下:注释1.嘉靖丁酉: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2.仲冬:农历十一月,也叫冬月。几(jī)晦:月末的意思。几,将近、接近。晦:指农...
文言文《蝉赋》鉴赏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艺文类聚》卷九十七引郭璞《蝉赞》曰:“虫之精洁,可贵惟蝉。潜蜕弃秽,饮露恒鲜。万物皆化,人胡不然?”古人以为蝉...
文言文《与人书一》注释译文_作者顾炎武,其内容如下:注释1、选自《亭林文集》卷四,作者顾炎武。2、孤陋:学问和见识浅薄。3、方;地方。4、习染:沾染上某种习气。习:沾染...
文言文《若有人分衡门之下》创作背景_作者李东阳,其内容如下:《见南轩赋》是明代诗人李东阳创作的一篇赋。此赋先以作者对陶渊明仰慕引出陶渊明的形象和志趣,接着写...
文言文《祝融峰观日出赋》赏析_作者顾璘,其内容如下:赋文开篇没有直接写日,而是从观日的祝融峰写起。祝融峰何以引起作者“何其高也”的激情赞颂。赋文为...
文言文《《看竹图》记》赏析_作者朱彝尊,其内容如下:此文选自《曝书亭集》卷六十六。这是一篇为戴苍替魏禧画的《看竹图》作的图记,写于1672年(康熙十一年)。文章从自...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相关诗句
- 古诗《题文与可墨竹·斯人定何人》 - - 苏轼 - - 《题文与可墨竹·斯人定何人》作者为宋代诗人苏轼,古诗《题文与可墨竹·斯人定何人》全文如下:斯人定何人,游戏得自在。诗鸣草圣余,兼入竹三昧。时时出木石,荒怪轶象外
- 古诗《木兰花令·高平四面开雄垒》 - - 苏轼 - - 《木兰花令·高平四面开雄垒》作者为宋代诗人苏轼,古诗《木兰花令·高平四面开雄垒》全文如下:高平四面开雄垒。三月风光初觉媚。园中桃李使君家,城上亭台游客醉。歌
- 古诗《蝶恋花·一颗樱桃樊素口》 - - 苏轼 - - 《蝶恋花·一颗樱桃樊素口》作者为宋代诗人苏轼,古诗《蝶恋花·一颗樱桃樊素口》全文如下:一颗樱桃樊素口。不爱黄金,只爱人长久。学画鸦儿犹未就。眉间已作伤春皱。
- 古诗《过岭寄子由·七年来往我何堪》 - - 苏轼 - - 《过岭寄子由·七年来往我何堪》作者为宋代诗人苏轼,古诗《过岭寄子由·七年来往我何堪》全文如下: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
- 古诗《题文与可墨竹》 - - 苏轼 - - 《题文与可墨竹》作者为宋代诗人苏轼,古诗《题文与可墨竹》全文如下:斯人定何人,游戏得自在。诗鸣草圣余,兼入竹三昧。时时出木石,荒怪轶象外。举世知珍之,赏会独予最。
- 古诗《别海南黎民表》 - - 苏轼 - - 《别海南黎民表》作者为宋代诗人苏轼,古诗《别海南黎民表》全文如下: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 古诗《定风波·雨洗娟娟嫩叶光》 - - 苏轼 - - 《定风波·雨洗娟娟嫩叶光》作者为宋代诗人苏轼,古诗《定风波·雨洗娟娟嫩叶光》全文如下: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
- 古诗《南歌子·苒苒中秋过》 - - 苏轼 - - 《南歌子·苒苒中秋过》作者为宋代诗人苏轼,古诗《南歌子·苒苒中秋过》全文如下:苒苒中秋过,萧萧两鬓华。寓身化世一尘沙。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方士三山路,渔人一
- 古诗《赠刘景文》 - - 苏轼 - - 《赠刘景文》作者为宋代诗人苏轼,古诗《赠刘景文》全文如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古诗《浣溪沙·一梦江湖费五年》 - - 苏轼 - - 《浣溪沙·一梦江湖费五年》作者为宋代诗人苏轼,古诗《浣溪沙·一梦江湖费五年》全文如下:一梦江湖费五年。归来风物故依然。相逢一醉是前缘。迁客不应常眊矂,使君为
- 古诗《失题·公子只应见画》 - - 苏轼 - - 《失题·公子只应见画》作者为宋代诗人苏轼,古诗《失题·公子只应见画》全文如下:公子只应见画,此中我独知津。写到水穷天杪,定非尘土间人。
- 古诗《题金山寺·潮随暗浪雪山倾》 - - 苏轼 - - 《题金山寺·潮随暗浪雪山倾》作者为宋代诗人苏轼,古诗《题金山寺·潮随暗浪雪山倾》全文如下: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迢迢
- 古诗《次韵王定国马上见寄》 - - 苏轼 - - 《次韵王定国马上见寄》作者为宋代诗人苏轼,古诗《次韵王定国马上见寄》全文如下:昨夜霜风入裌衣,晓来病骨更支离。疏狂似我人谁顾,坎轲怜君志未移。但恨不携桃叶女,尚
- 古诗《赠黄州官妓·东坡五载黄州住》 - - 苏轼 - - 《赠黄州官妓·东坡五载黄州住》作者为宋代诗人苏轼,古诗《赠黄州官妓·东坡五载黄州住》全文如下:东坡五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宜。却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
- 古诗《寄黎眉州·胶西高处望西川》 - - 苏轼 - - 《寄黎眉州·胶西高处望西川》作者为宋代诗人苏轼,古诗《寄黎眉州·胶西高处望西川》全文如下: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治经
- 古诗《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 - - 苏轼 - - 《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作者为宋代诗人苏轼,古诗《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全文如下: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 古诗《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 - - 苏轼 - - 《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作者为宋代诗人苏轼,古诗《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全文如下: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
- 古诗《和子由柳湖久涸忽有水开元寺山茶旧无花今岁》 - - 苏轼 - - 《和子由柳湖久涸忽有水开元寺山茶旧无花今岁》作者为宋代诗人苏轼,古诗《和子由柳湖久涸忽有水开元寺山茶旧无花今岁》全文如下:太昊祠东铁墓西,一樽曾与子同携。回
- 古诗《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 - 苏轼 - -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作者为宋代诗人苏轼,古诗《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全文如下: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 古诗《浣溪沙·一别姑苏已四年》 - - 苏轼 - - 《浣溪沙·一别姑苏已四年》作者为宋代诗人苏轼,古诗《浣溪沙·一别姑苏已四年》全文如下:一别姑苏已四年。秋风南浦送归船。画帘重见水中仙。霜鬓不须催我老,杏花依
苏轼的名句
- 门前可罗雀,感子烦屡叩 - - - 苏轼 - - - 《次韵答章传道见赠》
- 欲慰相思 - - - 苏轼 - - - 《葛延之赠龟冠》
- 我今反累君,借耕辍兹田 - - - 苏轼 - - - 《东坡·马生本穷士》
- 郁郁苍梧海上山,蓬莱方丈有无间 - - - 苏轼 - - - 《次韵陈海州书怀》
- 扬州十里最妖饶 - - - 苏轼 - - - 《鹧鸪天·笑拈红梅亸翠翘》
-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 - - 苏轼 - - - 《》
-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 - - 苏轼 - - - 《》
-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 - - 苏轼 - - - 《》
-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 - - 苏轼 - - - 《》
-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 - - 苏轼 - - - 《》
-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 - - 苏轼 - - - 《》
- 墨云拖雨过西楼。 - - - 苏轼 - - - 《》
-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 - - 苏轼 - - - 《》
-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 - - 苏轼 - - - 《》
-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 - - 苏轼 - - - 《》
- 明眸皓齿谁复见,只有丹青余泪痕。 - - - 苏轼 - - - 《》
-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 - - - 苏轼 - - - 《》
-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 - - 苏轼 - - - 《》
-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 - - 苏轼 - - - 《》
-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 - - 苏轼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