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宋代作者:朱熹更新时间:2021-12-31
登百丈山三里许2,右俯绝壑3,左控垂崖4,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5。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6,即得小涧7。石梁跨于其上8。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9。水皆清澈,自高淙下10,其声溅溅然11。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12。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13,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14,数级入庵15。庵才老屋数间16,卑庳迫隘17,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18。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19,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20,当水石峻激相搏处21,最为可玩22。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23。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24。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25,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目光烛之26,璀璨夺目27,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28,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29。日薄西山30,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数31。旦起下视,白云满川32,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33。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34,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35。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36。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37,余又叙次其详如此38。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39,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40。

作者朱熹资料

百丈山记作者朱熹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 查看详情>>

朱熹古诗代表作品: 《与长子受之》《司马光勤学》《百丈山记》《曹彬称病》《黄子厚诗序》《陈谏议教子》《江陵府曲江楼记》《读书要三到》《晓起苍凉承坠露,晚来光景乱蒸霞》《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百丈山记原文及翻译赏析

文言文《百丈山记》相关文章翻译赏析

  • 古诗《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 - 朱熹 - -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
  • 古诗《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 - - 朱熹 - - 几年回首梦云关,此日重来两鬓斑。点检梁间新岁月,招呼台上旧溪山。三生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一笑支郎又相恼,新诗不落语言间。
  • 古诗《劝学诗 / 偶成 - - 朱熹 - -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 古诗《南乡子·落日照楼船 - - 朱熹 - - 落日照楼船,稳过澄江一片天。珍重使君留客意,依然,风月从今别一川。离绪悄危弦,永夜清霜透幕毡。明日回头江树远,怀贤,目断晴空雁字连。
  • 古诗《偶成 / 劝学诗 - - 朱熹 - -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 古诗《水口行舟二首 - - 朱熹 - -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郁郁层峦夹岸青,春山绿水去无声。烟波一棹知何许?鶗鴃两山相对鸣。
  • 古诗《秋月 - - 朱熹 - -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 古诗《奉同张敬夫城南二十咏 - - 朱熹 - - 纳湖诗筒连画卷,坐看复行吟。想像南湖水,秋来几许深。东渚小山幽桂丛,岁暮霭佳色。花落洞庭波,秋风渺何极!咏归桥绿涨平湖水,朱栏跨小桥。舞雩千载事,历历在今朝。船斋考
  • 古诗《观书有感·其一 - - 朱熹 - -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通:哪)
  • 古诗《观书有感·其二 - - 朱熹 - -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蒙冲一作:艨艟)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