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现代作者:鲁迅出自:更新时间:2024-01-29

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
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

古诗简介

《替豆萁伸冤》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是泣的是萁,不是豆,因为在&“煮豆燃豆萁&”的过程中,化为灰烬的是萁,因此鲁迅要&“替豆萁申冤&”;豆则由生变熟成为佳肴,正好用去办&“教席&”,供汪懋祖等人享用,借以讽刺杨荫榆办酒席请汪懋祖等人阴谋加害学生。
这首诗,短小精悍,针锋相对,典故翻新,讽刺辛辣,具有强烈的讽刺性。

翻译/译文

烧豆秸去煮豆子,豆秸在锅下哭泣:我被烧成灰却煮熟了你,正好去办酒席!

注释

萁(q&í):豆秸。
釜(fǔ):锅。首两句出自曹植《七步诗》。
烬:物体燃烧后剩下的东西。此处作动词用,指燃烧成灰烬。
教席:宴请教师的酒席。

赏析/鉴赏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发表于1925年6月7日《京报副刊》,录自《咬文嚼字(三)》,收入《华盖集》
这首诗作于1925年6月5日。1924年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驱逐段祺瑞军阀政府派遣的校长杨荫榆的斗争,达到了新的高潮。1925年5月7日,北京学生集会,遭到北洋政府军警的镇压,死伤多人。同日,杨荫榆也在女师大的集会上被学生的嘘声赶出会场。5月8日,杨荫榆蛮横开除学生自治会职员许广平、刘和珍等六人,并于次日发表了《致全体学生公启》,公然以封建家长自居,对学生进行诬蔑迫害。这场斗争从一开始,鲁迅就站在革命学生一边,他亲自起草了《关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又写了《&“碰壁&”之后》等檄文。5月20日,杨荫榆公开发表了所谓《对于暴烈学生之感言》,重施其诬蔑学生并为自己开脱罪责的惯伎。次日,又以召开所谓&“紧急会议&”之名,大摆筵席,请客吃酒,进一步勾结拉拢。于是6月2日的《晨报》上就出现了汪懋祖的所谓《致全国教育界》的意见书,不仅鹦鹉学舌,对学生大肆诬蔑,而且颠倒黑白,对杨进行无耻吹捧,其中有:&“今反杨者,相煎益急,鄙人排难计穷,不能再参末议&”的话。鲁迅即于6月5日写了《咬文嚼字》一文进行反击,文后有一段话说:&“据考据家说,这曹子建的《七步诗》是假的。但也没有什么大相干,姑且利用它来活剥一首,替豆萁伸冤。&”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整体赏析
首句与曹诗(指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全同,次句稍作改动,把&“豆在釜中泣&”,改为&“萁在釜下泣&”。这里以豆喻杨荫榆及其一伙,以&“萁&”喻横遭迫害的学生。对于杨荫榆这个代表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势力的&“豆&”一般的人物,许广平在《欣慰的纪念&·鲁迅先生与女师大事件》中一段生动的描绘:&“而且那位校长,在人们的印象中就只见那系着白头绳的带子的人,穿着黑花缎的旗袍和斗篷,像一个阴影的移来移去。如果有人真个去请教时,据说又有事出去了。否则,她的卧室就在校舍的幽静的一角,学生们除了去开储藏室的门,是不会听到紧邻的她的房间的嘁嘁喳喳,低声媚笑的&”。
鲁迅说是&“活剥&”,但整首诗完全出现了一幅前所未有的崭新境界。后两句不仅意境深厚,含意深沉,而且讽刺挖苦,跃然纸上,使整首诗&“活&”了起来。开头&“豆&”&“萁&”相对,接后&“烬&”&“熟&”相对;前者说明两者的关系,没有萁,豆根本不会存在;后者说明两者的利害,毁了人家,成全了自己,这就是所谓的&“教育家&”。鲁迅以犀利的文笔,一语戳穿了&“有尊长之心&”的杨荫榆者流不过是以办教育为名,而行残害学生之实。它们是中国长期以来封建社会人肉筵席上的&“食人者&”。
曹子建的《七步诗》讲的只是兄弟不合,毫无社会意义。汪懋祖用萁豆相煎的典故,妄图把本是杨荫榆对学生的迫害,反诬为学生逼杨荫榆,那么学生成了烧人的&“萁&”,杨荫榆倒成了被烧的&“豆&”了。这是对事实的肆意歪曲。鲁迅因此把《七步诗》改了一下,目的在为学生伸冤,但锋芒指向以杨荫榆为代表的营垒,充分表现出鲁迅&“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的战斗精神。在《&“碰壁&”之后》里,鲁迅对杨荫榆借请客吃饭美其名日&“解决种种重要问题&”的阴谋诡诈有一段生动的描述:&“我吸了两支烟,眼前也光明起来,幻出饭店里电灯的光彩,看见教育家在杯酒间谋害学生,看见杀人者于微笑后屠戮百姓。看见死尸在粪土中舞蹈,看见污秽洒满了风籁琴&…&”这就是杨荫榆&“办教席&”的实质。
全诗文白相结合,前两句用文言来写,后两句用白话,组合得妙趣横生,故虽&“活剥&”曹植《七步诗》,却一改原诗的严肃而悲愤的风格,而显幽默恢谐,其中又有愤激之情。

鲁迅资料

《替豆萁伸冤》原文及翻译赏析_作者鲁迅_国学荟作者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 查看详情>>

鲁迅古诗词作品: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自嘲》原文及翻译赏析_作者鲁迅_国学荟》《《自题小像》原文及翻译赏析_作者鲁迅_国学荟》《《所闻》原文及翻译赏析_作者鲁迅_国学荟》《《赠邬其山》原文及翻译赏析_作者鲁迅_国学荟》《《秋夜有感》原文及翻译赏析_作者鲁迅_国学荟》《《替豆萁伸冤》原文及翻译赏析_作者鲁迅_国学荟

《替豆萁伸冤》原文及翻译赏析_作者鲁迅_国学荟的意思

文言文《蝉赋》注释译文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注释蝉:一种昆虫,又名知了,亦作“蜘蟟”。清素:指蝉体清白。潜:藏。太阴:指地。此二句言蝉体清洁,潜藏在泥土之中...

查看详情>>

文言文《蝉赋》鉴赏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艺文类聚》卷九十七引郭璞《蝉赞》曰:“虫之精洁,可贵惟蝉。潜蜕弃秽,饮露恒鲜。万物皆化,人胡不然?”古人以为蝉...

查看详情>>

文言文《祝融峰观日出赋》注释译文_作者顾璘,其内容如下:注释1.嘉靖丁酉: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2.仲冬:农历十一月,也叫冬月。几(jī)晦:月末的意思。几,将近、接近。晦:指农...

查看详情>>

文言文《若有人分衡门之下》创作背景_作者李东阳,其内容如下:《见南轩赋》是明代诗人李东阳创作的一篇赋。此赋先以作者对陶渊明仰慕引出陶渊明的形象和志趣,接着写...

查看详情>>

文言文《《看竹图》记》赏析_作者朱彝尊,其内容如下:此文选自《曝书亭集》卷六十六。这是一篇为戴苍替魏禧画的《看竹图》作的图记,写于1672年(康熙十一年)。文章从自...

查看详情>>

文言文《祝融峰观日出赋》赏析_作者顾璘,其内容如下:赋文开篇没有直接写日,而是从观日的祝融峰写起。祝融峰何以引起作者“何其高也”的激情赞颂。赋文为...

查看详情>>

文言文《与人书一》注释译文_作者顾炎武,其内容如下:注释1、选自《亭林文集》卷四,作者顾炎武。2、孤陋:学问和见识浅薄。3、方;地方。4、习染:沾染上某种习气。习:沾染...

查看详情>>

文言文《蝉赋》创作背景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蝉赋》是东汉文学家曹植创作的一篇赋。此赋细腻地描写了蝉的生活习性及其倍受其它天敌进攻的处境,赞颂了蝉正直清高...

查看详情>>

文言文《与人书十》赏析_作者顾炎武,其内容如下:《与人书十》是清代顾炎武所写的散文。此片主要是强调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反对模拟剽窃、依傍古人,要求作家发挥独创...

查看详情>>

文言文《与人书一》鉴赏_作者顾炎武,其内容如下:《与人书一》是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创作的一篇散文。在这封短信中,作者提出做学问只有破除自我封闭状态,走出书斋,扩大见...

查看详情>>

《替豆萁伸冤》原文及翻译赏析_作者鲁迅_国学荟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