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现代作者:鲁迅出自:更新时间:2024-01-29

如磐夜气压重楼,剪柳春风道九秋。
瑶瑟凝尘清怨绝,可怜无女耀高丘。

古诗简介

《悼丁君》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33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的第一句以形象的语言比喻国民政府统治的严酷,像巨石一般厚重的夜气压抑着层层高楼,使之感到窒息;第二句是说国民政府对进步文艺的迫害像肃杀的秋天一样。第三、四句暗喻丁玲遇害,再也没有人能写出她那清丽优美的文章;表达了作者的怀念之情。全诗沉郁悲愤,用典自然贴切,哀悼之情深沉绵长,感情真挚。在语言上化用屈原的《离骚》、《九歌》中的意象和辞句,显得文辞典雅。

翻译/译文

黑夜像磐石一样压着层层高楼,吹拂柳枝的春风却引来肃杀的秋天。
琴上积尘而清丽幽怨的曲调断绝了,可惜不再有女作家来光耀文坛。

注释

丁君:即丁玲(1904-1986),原姓蒋,名炜,字冰之,笔名丁玲,湖南临澧人,著名现当代女作家。
如磐(p&án):磐,大石头。如磐,沉重的样。重(ch&óng)楼:重,重叠,层叠。重楼,层楼,高楼。
剪柳春风:语出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诗:&“谁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导:引导。九秋:指秋季九十天,意为肃杀。
瑶瑟(s&è):瑟,古弦乐器。瑶瑟,亦称锦瑟,用珠玉装饰的瑟。凝尘:尘封。清怨绝:唐&·韦庄《章台夜思》:&“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即清凄哀怨的曲调绝断。
高丘:指文坛。

赏析/鉴赏

创作背景
1925年4月,时在北大等校旁听文学等课程的丁玲,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向鲁迅发出了求援信。当时鲁迅因刚遇到化名&“欧阳兰&”女士的某男士混迹文坛的事情,疑心丁玲也是化名,所以没有对丁玲的来信予以回复,只在4月30日的日记上,写下:&“得丁玲信&”。此后,由于丁玲的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自杀日记》、《一个女人》等的出版,特别是《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发表,为鲁迅所赏识,使得鲁迅知道&“丁玲&”并非化名。所以,当1930年9月,丁玲为自己所主编的&“左联&”机关刊物《北斗》的出版,由冯雪峰陪同,请鲁迅提供用在《北斗》的插图时,鲁迅将自己珍藏的凯绥&·珂勒惠支的木刻版画《牺牲》交给丁玲,并为它写了精短的说明。这样,鲁迅和丁玲开始交往。丁玲的有个性的写作才华和对进步文化的热忱,使鲁迅很是赏识。1933年5月14日,丁玲在上海寓所被捕,六月谣传她已被害(事实上并没有遇害)。鲁迅听到谣传后,便做了这首诗。
整体赏析
首句&“如磐夜气压重楼,剪柳春风导九秋&”描写了当时国民政府的黑暗统治和对进步文化打压的气氛。夜气沉沉,像大石头般的沉重,仿佛要压塌了重重的高楼;春天刚刚逝去,那曾吹出柳叶的春风去却直接把大地导入了萧瑟的秋天。对当时的文化统治气氛的描写,鲁迅在写给友人的信中,也是通过如诗中所表现的这样的手法,通过对天气的描写来隐喻,如在1933年6月18日致姚克的信中说:&“近来天气大不佳,难于行路,恐须蛰居若干时,故不能相见。&”&“又在同日致曹聚仁的信中说:&“近来的事,其实也未尝比明末更坏,不过交通既广,智识大增,所以手段也比较的绵密而且恶辣。&”透过作者鲁迅在诗中描绘的场景,可以感受到压抑和萧瑟的秋气。
&“瑶瑟凝尘清怨绝,可怜无女耀高丘&”句,抒发了作者鲁迅对丁玲的才华的赏识和惋惜、悲痛之情。瑶瑟,联想到屈原的《远游》中&“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句中的湘灵来。丁玲是湖南人,她的富有才华的写作,使鲁迅自然而然地想起湘灵来。然而,斯人已逝,湘灵和丁玲均已逝去,使得玉制的华贵的瑶瑟,因无人弹拨而蒙上了灰尘,再也发不幽怨的乐声了。可惜的是,在湘楚的高山上,再也看不到那贤德的人才。&“可怜无女耀高丘&”句,是鲁迅化用了屈原《离骚》&“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句,&“无女&”是屈原哀楚国无贤德之人的意思。鲁迅化用此句,正是对丁玲才华和品行的肯定,表达了作者为中国失去这样有才华的女作家而感到痛惜。据鲁迅好友许寿裳回忆,他曾问鲁迅最喜欢屈原《离骚》中的哪一句。鲁迅回答他的是&“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女&”是理想的化身,鲁迅以&“女&”自比。而在《悼丁君》诗中,鲁迅以&“女&”比丁玲,由此进一步说明鲁迅对丁玲的赏识。
全诗巧用《楚辞》,善翻典故,贴切自然,不露痕迹,既显得含蓄委婉,又便于释愤抒情。一、二句从自然景象落笔,首先呈现了重压,窒息、凄清、索漠的感觉;以自然气候喻社会气候,状写国民政府统治的黑暗与残酷,既贴切自然,又反衬出社会气侯的险恶。一个&“压&”字,一个&“导&”字,形象而鲜明地突出了国民政府势力的凶顽、社会现实的黑暗。三、四句,紧扣诗题,突出一个&“悼&”字,活用典故,寓意深刻。&“凝&”、&“绝&”、&“耀&”几个动词的运用,十分准确形象,烘托了气氛,突出了内容,寄托于情尽。

鲁迅资料

《悼丁君》原文及翻译赏析_作者鲁迅_国学荟作者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 查看详情>>

鲁迅古诗词作品: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自嘲》原文及翻译赏析_作者鲁迅_国学荟》《《自题小像》原文及翻译赏析_作者鲁迅_国学荟》《《所闻》原文及翻译赏析_作者鲁迅_国学荟》《《赠邬其山》原文及翻译赏析_作者鲁迅_国学荟》《《秋夜有感》原文及翻译赏析_作者鲁迅_国学荟》《《替豆萁伸冤》原文及翻译赏析_作者鲁迅_国学荟》《《悼丁君》原文及翻译赏析_作者鲁迅_国学荟

《悼丁君》原文及翻译赏析_作者鲁迅_国学荟的意思

文言文《蝉赋》注释译文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注释蝉:一种昆虫,又名知了,亦作“蜘蟟”。清素:指蝉体清白。潜:藏。太阴:指地。此二句言蝉体清洁,潜藏在泥土之中...

查看详情>>

文言文《蝉赋》鉴赏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艺文类聚》卷九十七引郭璞《蝉赞》曰:“虫之精洁,可贵惟蝉。潜蜕弃秽,饮露恒鲜。万物皆化,人胡不然?”古人以为蝉...

查看详情>>

文言文《祝融峰观日出赋》注释译文_作者顾璘,其内容如下:注释1.嘉靖丁酉: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2.仲冬:农历十一月,也叫冬月。几(jī)晦:月末的意思。几,将近、接近。晦:指农...

查看详情>>

文言文《若有人分衡门之下》创作背景_作者李东阳,其内容如下:《见南轩赋》是明代诗人李东阳创作的一篇赋。此赋先以作者对陶渊明仰慕引出陶渊明的形象和志趣,接着写...

查看详情>>

文言文《《看竹图》记》赏析_作者朱彝尊,其内容如下:此文选自《曝书亭集》卷六十六。这是一篇为戴苍替魏禧画的《看竹图》作的图记,写于1672年(康熙十一年)。文章从自...

查看详情>>

文言文《祝融峰观日出赋》赏析_作者顾璘,其内容如下:赋文开篇没有直接写日,而是从观日的祝融峰写起。祝融峰何以引起作者“何其高也”的激情赞颂。赋文为...

查看详情>>

文言文《与人书一》注释译文_作者顾炎武,其内容如下:注释1、选自《亭林文集》卷四,作者顾炎武。2、孤陋:学问和见识浅薄。3、方;地方。4、习染:沾染上某种习气。习:沾染...

查看详情>>

文言文《蝉赋》创作背景_作者曹植,其内容如下:《蝉赋》是东汉文学家曹植创作的一篇赋。此赋细腻地描写了蝉的生活习性及其倍受其它天敌进攻的处境,赞颂了蝉正直清高...

查看详情>>

文言文《与人书十》赏析_作者顾炎武,其内容如下:《与人书十》是清代顾炎武所写的散文。此片主要是强调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反对模拟剽窃、依傍古人,要求作家发挥独创...

查看详情>>

文言文《与人书一》鉴赏_作者顾炎武,其内容如下:《与人书一》是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创作的一篇散文。在这封短信中,作者提出做学问只有破除自我封闭状态,走出书斋,扩大见...

查看详情>>

《悼丁君》原文及翻译赏析_作者鲁迅_国学荟相关诗句